一瓶疫苗里的产学研“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5-07-13 15:14:00

7月5日,晨曦微露,贵州福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冷库门前,董事长许俊才声音打破了宁静:“师傅,第一批福腺康新产品入库,多少瓶?”

“8028瓶!”工作人员的回答带着一丝自豪。

贵州福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

一瓶瓶崭新的“福腺康”疫苗被精准封装,整装待发,前往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这不仅仅是一次寻常的出货,8028瓶背后,是贵州自主研发新兽药零的突破——去年2月,这款三联灭活疫苗(鸡新城疫、禽流感、禽腺病毒)正式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

工作人员进行实验

“一针三防”,这是研发部主任罗意对“福腺康”价值的精炼概括。它意味着养殖户只需一次注射,即可有效构建抵御新城疫、禽流感以及当前危害日增的禽腺病毒三重防线。“大幅减少免疫次数,显著提升免疫效率,实实在在解决生产痛点。”罗意的话语简洁,却道出了技术革新对产业的巨大推力。这瓶疫苗,凝聚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智慧与汗水。

创新之种,于十四年前在贵州埋下。

作为省内唯一一家按照农业农村部GMP(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设的现代化、科技型动物疫苗生产企业,近年来,贵州福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加大生物疫苗自主研发力度,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新兽药证书4个,专利13项,实现9个科技成果产业化。

“疫苗研发,投入如海、周期漫长、风险如影随形。”董事长许俊才坦言,以“福腺康”为例,从2015年艰辛立项到最终获批,近8年光阴流转,其间是无数次严谨枯燥的试验与漫长的等待。

“与一般的疫苗相比,我们的研发和生产流程会更加复杂,在前期选种、细胞培养、接毒时间、数据筛选等步骤通常需要反复试验,往往上千组数据,才能获取一个理想结果。”罗意说,生产周期从种毒复苏再到最终的产品入库,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前前后后不下于20个关键点,团队要对每个关键点进行严格的把控,最终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福斯特生物深谙“独行快,众行远”之理。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其合作名单上。许俊才说:“全方位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是创新疫苗研发最坚实的基石。”这种协同创新的智慧,更在关键节点获得政策暖流的精准灌溉。2020年,公司引进转化“猪蓝耳病”疫苗技术时,贵州科技创新券如同及时雨,不仅加速了成果转化,更“极大坚定了公司发展的信心”——罗意对此感触尤深。

然而,登高望远,挑战仍在眼前。许俊才清醒地看到:内部优化调整、激烈的行业竞争、高端人才紧缺,如同无形的绳索,尚未让企业产能完全释放。破局之道,依然系于创新二字:深化本土产学研合作,凝练项目,协同攻关,目标直指下一个国家新兽药的诞生。

当下,许俊才的目光,已投向更辽阔的天地。生产线正为一份国际订单开足马力——6000瓶专为预防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及禽流感(H9亚型)设计的三联灭活疫苗,即将启程奔赴越南。这是继2023年7月首次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后,贵州福斯特疫苗又一次扬帆出海。

在许俊才的蓝图中,阿拉伯、西亚、东盟、南美等市场已纳入版图。而支撑这份雄心的,是身后日益强大的研发堡垒——贵州福斯特生物技术研究院、福牧生物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以及“贵州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贵州省兽药科技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两个省级平台所构筑的坚实后盾。

当贵州山区的创新智慧汇入全球兽药健康的洪流,这场始于冷库门前一句产量问答的旅程,正悄然改写着产业创新的边界与可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