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科技、非遗行业:我们看到新的舞台和机遇

发布时间:2025-07-16 09:03:00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传承人丁志云正在编制龙舟 摄影 陶轲

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7月12日,中共成都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此次全会的“关键词”,这不仅引发了文化、旅游等领域从业者的热议,也让科技、传媒、通信等产业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融合”成为关键词

科技企业加码消费新场景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其实就是用更多维的方式,推动城市服务和消费模式的升级,而科技就是连接这些元素的桥梁。”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总经理程洪说。

此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同样让中国电信看到了新场景、新机会。“我们正在加大云电竞方向的投入,以数字体育拉动年轻人的消费热情;同时发挥大数据治理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为景区、景点运营赋能,推广‘东郊记忆模式’;发挥XR和AI的实用性开发能力,赋能沉浸式新场景。”程洪说。

在他看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底层技术支撑正被重新构建。“比如,影视制作可以用云计算和算力推动渲染云化、以量子技术实现创作生产过程和成果传输加密,助力文创企业降成本、提效率、上规模、更安全。”程洪提到,“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场景也在重构,我们还将大力推进手机直连卫星、汽车直连卫星,护航包括318线在内的山野探险旅游,同时放大天府机场国际通信营业厅作为全国首个专门面向出入境的通信服务窗口的效应。”

非遗产业带动文旅发展

更多青年返乡投身竹编事业

在另一条脉络上,道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也在思考如何在文商旅体融合的浪潮中寻找属于非遗的“新位置”。道明竹编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早在2013年,杨隆梅就返乡创业,从事竹编传承。

“作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一分子,我们既是参与者,更是建设者。”杨隆梅说,非遗传承实属不易,如今,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非遗+百业”“非遗+百态”的强调,为非遗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

在她看来,文化是民族的根脉,非遗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要让非遗重新植入其他业态中,这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正因如此,文商旅体融合尤为重要。”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近年来,随着非遗热度上升,加上道明竹艺村的整体打造,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投身竹编事业。“我算是最早一批回乡的青年,现在我们村子里像我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杨隆梅说,“我们要做的,是把竹编这门手艺带得更远,也把我们身后的村庄带得更富。”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