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育雏室、自成一体的饲料配送管网、智能化粪污处理车间……近日,走进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大营镇自动化高床蛋鸡养殖基地,新产下的鸡蛋顺着传送带缓缓滑动,随后搭乘专属“电梯”平稳下行,直达分拣区域,尽显智能养殖的高效与便捷。
“智能化带来的改变堪称飞跃。” 大营镇人大主席张国超感慨道,“以往24名工人才能照料2万羽蛋鸡,如今仅需9人就能轻松打理7万羽,效率足足提升了3倍。” 该基地内的全自动喂料、捡蛋、清粪系统,不仅大幅削减了人工成本,更实现了鸡粪的资源化利用。每天收集的鸡粪都会被运往当地肥料厂,成为滋养农田的有机肥,构建起“养殖—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链条。
地处紫云、望谟、罗甸三县交界的大营镇,曾因山多地少、产业零散而发展步履维艰。2017年,当地利用扶贫资金建成25个蛋鸡棚,但由于各村各自为战,抗风险能力薄弱,这些小项目始终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陷入发展瓶颈。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25个小棚根本养不出效益。”张国超介绍说,直到2023年,7个村的第一书记通过联动调研,提出“跨村抱团、资源整合”的创新发展思路,将分散资金集中投入,启动高床蛋鸡养殖项目,才真正拉开了产业升级的大幕。
经过两年精心培育,如今的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5层楼高的现代化鸡舍内,行车喂料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饮水管、食槽、鸡蛋传送带与粪便清理装置一应俱全。温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参数均由电脑自动调控,为蛋鸡营造出舒适的生长环境。依托先进的自动化高床蛋鸡养殖设备,基地常年存栏蛋鸡5万羽以上,日产蛋6万余枚,年销售收入突破 500万元,成为紫云县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场。
今年,大营镇又启动了二期蛋鸡养殖自动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借助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计划新建2栋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并配套实验楼96平方米。项目建成后,蛋鸡存栏量将达30万羽,预计年产蛋6000万枚,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润有望突破1000万元。
在大营镇蓬勃发展 “智能蛋鸡” 产业的同时,紫云自治县 2023 年生态鸡集约化养殖示范项目点,也在该县猫营镇为当地肉鸡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全新路径。
“在这里养鸡,省心又安心,技术和销售都不用我们操心。”天刚破晓,养殖户郭小波便推开鸡舍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巡视工作。“每个棚能养2万羽,一年出栏3批,少说也能赚4万块钱,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在猫营镇牛场坡村,像郭小波这样的代养户共有18户。他们以“拎包入住”的方式,从公司获取鸡苗、饲料、防疫等全方位支持,成品鸡也由公司统一回购销售,彻底摆脱了“养殖难、销售难”的困扰。
据了解,紫云自治县2023年生态鸡集约化养殖示范项目是利用广州市南沙区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建立,总投资2860万元,新建养鸡双层大棚18个,该项目采取与江苏立华牧业公司合作共建,协作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养鸡棚主体,公司出资建设设备设施,并租赁鸡棚提供给农户养殖。此外,公司还全程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疫苗供应以及销售服务,农户只需专注养殖,通过获取代养费实现增收。
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养殖全过程。每个大棚均配备污水处理系统,养殖废水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周边农田灌溉自动化控温、通风设备有效降低能耗。这种绿色养殖模式,让“生态鸡”成为市场上备受青睐的优质产品。
“我们的鸡肉质紧实、味道鲜美,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等地,供不应求。” 猫营镇政府工作人员肖雄介绍,除了养殖户收益外,通过丰富利益联结模式,土地流转收益能达到9.8万元,鸡棚租金收益每年可收取89.8万元,该项目每年还可提供临时用工9600人次,提供76.8万元临时工工资。
从大营镇的“智能蛋鸡”到猫营镇的“生态肉鸡”,紫云的生态鸡产业正从单一养殖向全链条升级。粤黔协作工作队广州工作组提出“强链、延链、补链”思路,上游引入饲料加工、种苗繁育企业,下游拓展禽蛋深加工、冷链物流,中间推进有机肥生产,构建“养殖—加工—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循环体系。
目前,大营镇的鸡粪处理厂已初步成型,猫营镇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鸡肉加工厂,全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编辑 杨媛媛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