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岱钧:“虽死而其精灵固不死也”

发布时间:2025-07-08 00:03:00

(文案 何金燕 设计 陈青青)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金燕 通讯员 王书悦

盛夏的韶山市韶山村,阳光炽烈,穿透浓密绿荫,在蜿蜒乡道上洒下斑驳光点。荷塘里,莲叶田田,红莲初绽。青山绿水间,毛岱钧烈士的坟冢静静矗立,与百余米外的故居隔空相望。

7月2日,记者走进韶山,跟随毛岱钧之孙毛丰明,开启一段红色追思之旅。

行至韶山村大冲组5号,一幢蓝瓦新屋便是毛岱钧烈士故居。堂屋神龛上,肃穆安放着烈士遗像。

“爷爷牺牲时,我父亲才3岁。我是通过这张泛黄的遗像和史料,才认识了英雄爷爷。”毛丰明的话语里,交织着追忆与崇敬。

毛岱钧,名恩知,字岱春,1902年出生于韶山冲一个贫苦农家。命运多舛,2岁丧父,15岁失母,幸得堂叔抚养。他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明德中学。

1920年,胸怀报国之志的毛岱钧毅然投笔从戎,加入湘军第四师。凭借骁勇善战,他很快升任排长。1926年,他随部编入国民革命军投身北伐,历经岳州、汀泗桥等重大战役烽火。此后,他不断深造,从中央军校长沙分校到高等教育班,职务亦由连长逐步擢升为中校、团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山河破裂。毛岱钧义愤填膺,主动请缨杀敌,后以赫赫战功升任第九预备师第三十五团上校团长。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拉开序幕。毛岱钧率部参加南浔线会战,奉命坚守江西庐山以西阵地,正面狙击南侵日军,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阵地争夺战。

8月29日下午,日军波田旅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疯狂地向孔家祠阵地倾泻两千余发炮弹。毛岱钧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发起反攻,激战数昼夜,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朱家山、门家桥阵地亦遭攻击。毛岱钧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炮火硝烟中穿梭于各阵地,指挥若定,与日军展开拉锯战。

9月2日,朱家山阵地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借助飞机、重炮和催泪瓦斯发起亡命冲锋。危急关头,毛岱钧冲出团指挥所,亲率参谋、传令兵、勤务兵和少量预备队,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毙敌少尉井二广喜及士兵30余人。激战中,毛岱钧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36岁。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紧握武器,用尽全身力气振臂高呼:“杀!杀!杀!中华民族万岁!”其声如雷,气贯长虹。

烈士忠骨后被运回韶山,安葬于故居对面的半山腰上。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1990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毛氏家族四修族谱,塾师毛宇居(毛泽东族兄)撰《烈士岱钧公事迹》一文,慨然赞曰:“岱钧公虽死而其精灵固不死也。”此语如金石之音,道尽烈士精神之不朽。

“走,带你们去看看爷爷的安息地。”毛丰明指向堂屋正对的小山丘。步行不过5分钟,烈士墓园映入眼帘。

每逢清明,毛丰明必来此清理小径杂草,认真擦拭墓碑,细心为碑文描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8棵苍翠的松柏间隔有序,如忠诚卫士般环抱守护着墓冢,更象征着烈士精神的挺拔与长青。

“爷爷的精神,就是家族的根脉。”毛丰明说,当“00后”的儿子偶露畏难情绪,他便讲述曾祖父浴血抗敌的故事。“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还有当代年轻人,都需要那种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步下山坡,眺望远方,毛丰明的话语平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