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唐代诗人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一诗认为关羽使的是剑。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宋无名氏《武成王庙从祀赞》:“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勇加一国,敌号万人。”
历代三国故事中,关公兵器几经变化。北宋诗人李廌(zhì)有《关侯庙》诗,赞关羽“仗节气盖世,横矟勇冠军”。矟(shuò),又作槊,即长矛,《释名》载“矛长丈八尺曰矟”。张飞的丈八蛇矛也算矟。
元代杂剧出现了“关大王单刀会”剧目,大刀关公的形象就此深入民心,关羽青袍、长髯、面如重枣同时定型。在《三国志平话》里,关羽使刀,但没有明言是青龙偃月刀。但如关汉卿《单刀会》中的关公,“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青龙偃月刀,九九八十斤”。元代关公戏中,关羽偶尔也用剑。如高文秀《襄阳会》里,关羽自称“一寸笔尖三尺铁,同扶社稷保乾坤”。
直至罗贯中著《三国演义》,青龙偃月刀成为关羽专武:“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还有周仓担任扛刀之人。
对于历史上关羽使刀的质疑,原因来自于《三国志·关羽传》中“策马径刺颜良于万众之中”的记载。因一个“刺”字,一些学者猜测关羽应该是用矛或戟。
关羽用刀,《三国志》中有两处涉及。一处在《马超传》中,“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关羽是持刀而立的。另一处在《鲁肃传》中:“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三国演义》斩颜良的故事中,“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用的也是刺。
谁说刀不能刺?
谁说刀不能“刺”的?
“刺”是形声字,从刀形,从朿声。据《说文》:“刺,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君杀臣才称做“刺”,由此引申为直接伤人。
“刺”字多义。章太炎先生考证过“刺”字的三义:
1.上杀下曰刺,用刑也。引申为直伤。
2.《汉书》“刺史”及“刺探尚书事”,故刺有探察义。
3.刺探,刺穴以探取秘密也。名刺者,古以铁笔刺简也。刺绣为本义。”
周时刑讯,有“三刺”之说。《周礼》载:“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东汉郑玄就此注释说:“刺,杀也。”,但仅就此句而言,“刺”当“询问、咨询”之意更合理,三刺相当于三讯。
《三国志》中,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斩颜良还是刺颜良?关汉卿杂剧《西蜀梦》里就说过“官渡口剑刺颜良,古城下刀诛蔡阳”。学者王学泰就专文论述说,关羽诛颜良时,策马阵中,既“刺”又“斩”,似乎使的应该是剑。因为在兵器中,唯有剑既能“刺”,又能“斩”。
不过在古代典籍中,“刺”并非只能用枪或剑,“刀刺”的说法不少见。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刺”字列举了5个确定义项和2个备考义项,第一个解释就是“用刀刺”,并举例:“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春秋·僖公二十八年》)
古代医书中,谈及病痛,常说“痛如刀刺”。《颜氏家训》中有个故事:“齐有一奉朝请,家甚豪侈,非手杀牛,啖之不美。年三十许,病笃,大见牛来,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刺”都是以下犯上
正史中,有李广利“刺山飞泉”的记载,见于《后汉书》。东汉名将耿恭据守疏勒城,抗击来犯匈奴。城中缺水,耿恭命将士掘井。掘至十五丈深,仍不见水。耿恭长叹:“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于是,整顿衣裳,对井再拜,为将吏们祈祷。不久,飞泉涌出,众军欢腾雀跃,山呼万岁。
古籍中的“刺”,少见君杀臣的刑罚,多见的是下犯上的暗杀,如刺客豫让、荆轲等。
《三国演义》第四回,董卓废汉少帝而立汉献帝,曹操于是献七星宝刀,打算暗杀董卓,用的同样是“刺”字:
“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
据《后汉书》和《三国志》,历史上真正暗杀过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伍孚。两书均用的是“出刀刺之”。伍孚,字德瑜,和袁绍是发小,一起游侠。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越骑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阁,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
《三国志·董卓传》载:“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阁中,孚因出刀刺之。”
《三国演义》中伍孚也有出场,用的也是“刀刺”的说法:“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
《三国演义》中对斩颜良的描写,可以视为对《三国志》中用“刺”字的进一步解读,强调的是关羽趁颜良不备的袭杀,或与兵器无关。
汉代只有环首刀
商周时期,用于实战的青铜刀较罕见。
上古有“五兵”之说,没有刀,指戈、戟、矛、殳和弓矢五种。《司马法》载“弓矢御、受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求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
据杨泓《古代兵器通论》一书,钢铁制作的环首长刀,出现于西汉时期。中山王刘胜(也就是刘备自称的先祖)墓中出土的环首刀,刀体细长,刀背平直,厚脊薄刃,断面呈楔形。残长62.7厘米,应为刘胜的佩刀。此时,钢铁冶炼技术有了长足进步,适于劈砍的长刀,逐渐在战场上替代了长剑。
现今出土的两汉时期的刀,大多数是环首刀,并没有发现青龙偃月刀一类的长柄刀。三国时连礼仪佩剑也改该为佩刀。百炼钢刀又称做百辟宝刀,是贵族阶层的珍贵名器,曹植专门为此写赋。
汉代环首刀,长体,直身直刃,显然可以刺,刀身与柄部区分不明显,柄端有扁圆形状的环首。这种环首刀,在步兵中,多以环首长刀和长盾为主要装备。在邓县画像砖中,还有一幅绘出一位身披两当铠骑马前行的将领,一个侍从步行后随,为其肩扛一柄环首长刀,刀环上系有长带。
环首刀的长度在100厘米左右,比青龙偃月刀要短得多。东汉苍山出土一把铁刀,属于环首刀,刀长111.5厘米,根据刀上铭文可知这是公元112年所造。在广州始兴东晋墓出土的环首铁刀,长度达119厘米。
南北朝时期,军队用刀仍以环首刀为主。在唐代以前,考古中没有出土过长柄刀。
北宋出现了“掩月刀”
古代较早对刀作系统介绍的是南朝陶弘景,他著《古今刀剑录》,感叹道:“夫刀剑之由出已久矣,前王后帝莫不铸之,但以小事,记注者不甚详录,遂使精奇挺异空成堙没,慨然有想,遂成记云。”
《古今刀剑录》的记述有明显的传说色彩,如书中记:“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这很像是刘备用雌雄双股剑的源头。
该书也提到了关羽所使之刀:“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根据书中说法,张飞也使刀:“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彊杀,彊将此刀入于吴。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头,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注意,诸葛亮的刀法也是“刺”。
长柄大刀是隋唐时随仪仗而出现的。《唐六典》称之为仪刀:“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宋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偃月刀是宋朝才出现的兵器,其名最早源于北宋《武经总要》,称为“掩月刀”,鲁迅先生在杂文中仍然沿用“青龙掩月刀”的提法。
学者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一书中考证,宋代《武经总要·器图》中记载有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长刀。诸多长刀形制应为环首长刀的演变,宋代长刀则大都承袭三国两晋及隋唐之制。
明代成了“刀中第一”
明代兵书中出现了正式的偃月刀名称,附有刀谱图式,而且与关羽绑定,把偃月刀捧到了“刀中之首”的高度。
如明末胡宗宪在《筹海图编》里盛推偃月刀:“使刀无如倭子之妙,然其刀法有数,艺高而能识破者御之无难。惟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杖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马上刀要长,须前过马首后过马尾方善。”
再如明朝万历年间的王圻、王思义辑著《三才图会》载:“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杖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此为第一。”
偃月刀显然是和关公的地位一起提升的。宋徽宗首先对关羽加封,直至封王,使关羽成为享受国家祭祀的正神。至明朝万历年间,更是对关羽两次加封,关羽从王侯直接升格为帝君。
在明清武举考试中,偃月刀是其中一项科目。考生只要将其举起来就算合格。
明代偃月刀的刀法不仅可以劈砍,也可以用“刺”。明代郑大郁《经国雄略》,记录了偃月刀的十二种刀法,其中一式名为“刺心刀永镇乾坤”,讲求确保刀锋始终指向敌人要害,“不离敌军心坎”。
偃月刀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因此常用于仪仗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实战作用不大。明人茅元仪著《武备志》认为:“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
青龙偃月刀,偃月指半月形的刀身,“青龙”指的是连接刀柄与刀身的龙头吞口。其实这龙名为“睚眦”,“平生好杀”,因此铸于刀上。明代杨慎《升庵外集》考证:“龙生九子不成龙,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
关刀不是镔铁造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又得中山大商一千斤镔铁相赠,于是三人得以打造兵器。
在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中,刘备倒是铸剑分发给关张等人,“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不过汉末时没有镔铁可以铸刀剑。
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或印度等地,“镔铁”一词最早见于隋代从天竺等地翻译过来的经书,《周书》《隋书》中亦有记录。“镔”字可能是外来语直接音译,也可能意为“来自罽宾的铁”。
唐代元稹写有“金刚锥透玉,镔铁剑吹毛”诗句,镔铁视为神兵利器的象征。宋金时期,据《金史》,金人常见服饰,“左佩牌,右佩刀。刀贵镔,柄尚鸡舌木,黄黑相半,有黑双距者为上,或三事五事”。金代史书甚至认为辽的国号就是取自镔铁之名,“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西游记》中,孙悟空向狮驼洞的老魔炫耀自己的金箍棒:“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水浒传》中武松使的是镔铁戒刀,乔道清用的是镔铁双剑,而鲁智深的武器,常见说成是“水磨镔铁禅杖”,书中倒只说是“水磨禅杖”。
魏晋时期,骑兵武器逐渐由戟过渡到矟。“蛇矛”并非指矛头弯曲如蛇形,而是指整个兵器状如蛇形。矛长一丈八尺,大致相当于现今的4.14米。《三国志》中,吕布也使矛,刺杀董卓时,“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晋书》记西晋有勇将陈安,将关、张的武器全揽了,“安左挥七尺大刀,右运丈八蛇矛,近则刀矛俱发”。
关公使刀,又不是只能使刀。(责编: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五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