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湾区标准”实施应用典型案例发布

发布时间:2025-05-21 19:13:00

5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广州召开推动“湾区标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十项“湾区标准”实施应用典型案例。

案例一:“湾区标准”赋能跨境交通数智化升级

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世纪工程”,在推动三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横琴单牌车”等政策落地实施,粤港澳三地推动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等“湾区标准”研制,带动了粤港澳三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融合。

成果一: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牵头粤港澳三地共同推进《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等27项系列“湾区标准”制定,在港珠澳大桥的信息模型创建、智能运维业务开展、数据共享流通等方面进行了示范应用,实现信息模型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可迁移率达到98%以上,以标准化打造“数字大桥”。湾区标准化实践被纳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标准化发展报告(2023年)》,并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是标准化引领重大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典范,湾区标准化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以《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 面向公路数字化的智能巡查》为指导,深圳市构建了“云平台+微服务+边缘检测”的智慧巡检服务系统架构,检测精度高于90%,实现了多等级公路全车道、全病害的覆盖巡检,共发现坑槽、开裂等病害百万余条,平均病害发现时间缩短60%以上,为病害的及时处置提供了有效支撑。

成果二:“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一小步,推动大湾区融合的一大步。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查验的港澳单牌车数量超过300万辆次,为了提升车辆跨境通行效率,由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拱北海关、澳门交通事务局、珠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广东省电子口岸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恒生大学等7家机构共同研制《基于信息化协同平台的跨域机动车服务要求》和《基于信息化协同平台的跨域机动车服务流程》2项“湾区标准”,创新“一网通办、联合审批、一站式通关”的智慧化服务共管模式,简化了港澳机动车跨境业务流程,为公安、海关、边检、口岸等部门智能监管数据的联动与共享提供系统支撑,快速准确获取车辆相关信息,提升执法精准度与事故处理效率,助力边检、海关卡口验放时长缩短至60秒以内,保障跨境车辆通行顺畅。

案例二:携手守护“舌尖美味与安全”,共筑“湾区一桌菜”

粤港澳三地饮食文化同根同源,美食情牵乡愁,守护“舌尖美味与安全”是满足大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为此,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粤菜和食品“湾区标准”,以标准化引领品质升级。

成果一: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粤菜菜品标准编制指南》,指导推动58项粤菜菜品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涵盖了广府菜、潮菜和客家菜三大粤菜流派,包括《广府菜 烧鹅》等24项标准、《潮菜 卤鹅》等22项标准、《客家菜 梅菜扣肉》等12项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为粤菜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推动了粤港澳三地超100家单位积极声明使用。截至目前,佛山建成了15家粤菜示范店,粤东四市及香港打造20家潮菜示范店。此外,依据粤菜“湾区标准”为国内外烹饪技能人才开展培训,如以潮菜“湾区标准”为教材,为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区的潮籍华裔学员培训了蚝烙、糕烧番薯芋和生炊鱼等烹制技术;以客家菜“湾区标准”为教材开展技能培训超290人次,其中,面向马来西亚华侨开展2场盐焗鸡、碌鹅等客家菜制作实训,有力推动粤港澳三地及海外华侨传承粤菜传统烹饪技艺,借力湾区标准化实践,促进粤菜文化的广泛传播。

成果二: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83项食品“湾区标准”,其中产品标准42项、质量安全要求标准39项、检验方法标准2项,涵盖了粮、油、肉、蛋、奶、果、蔬等老百姓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以及丝苗米、酱油、蚝油、蛋卷、曲奇饼干等湾区地域特色食品。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先后与海关总署广东分署、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澳门市政署等粤港澳三地官方机构及行业协会开展食品“湾区标准”专题交流活动10次、标准宣贯培训活动6场,制作宣传视频8个,有力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该系列“湾区标准”还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如2025年发布的GB 251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参考WQ 1-192《灭菌牛乳》高品质要求,明确了灭菌乳中不添加复原乳的要求,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供“湾区标准”探索经验。

成果三:食品冷链“断链”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隐患,冷链“断链”不仅会导致食品变质,还会引发经济损失和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大湾区冷链食品的安全性和流通效率,广东省冷链协会联合三地单位共同制定《冷藏冷冻预包装食品流通作业规范》《预制菜冷链温度控制规范》2项“湾区标准”,要求严格控制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冷链温度,确保冷藏冷冻预包装食品和预制菜在流通环节中保持安全卫生状态。九龙维记、香港美心、大昌行、南粤食品、粤海广南行等49家大湾区知名品牌积极响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确保食品从生产到送达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冷链不断链。食品冷链“湾区标准”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冷链管理的效率提升,还增强了消费者对冷链食品的信心,推动了大湾区冷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案例三:呵护“一老一幼”,托举稳稳幸福

“一老一幼”关乎民生、连着民心。粤港澳三地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合力推动养老和托育领域“湾区标准”研制,以创新标准引领服务质量提升,助力大湾区加快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成果一:广东省中医院联合粤港澳研制《老年居家护理服务规范》,推动大湾区34家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组织、企业等实施推广该标准,依据标准培训来自湾区各地的老年居家护理人才千余人次,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共计十万余人次。为长期居家、行动不便或失能的老人提供更加专业化、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显著缓解湾区加速老龄化背景下小型化家庭照护压力,推动粤港澳三地居家护理服务向精准化、标准化发展。广东省养老服务业商会联合粤港澳三地养老机构共同研制了2项旅居养老服务“湾区标准”,界定了旅居养老的概念,探索跨境养老新模式,推动粤港澳三地旅居养老服务衔接。标准支撑5家大湾区旅居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并面向全国范围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全力打造大湾区旅居养老品牌。凭借标准实践经验,成功立项《旅居养老服务与管理指南》国家标准,为旅居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成果二:广东省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行业协会联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澳门社会工作局(澳门街坊总会)、香港早教协会等三地单位共同研制《婴幼儿托育服务规范》《早期发展指导(教育)机构管理规范》2项“湾区标准”,规范了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生活照护、卫生保健、科学培育、合作共育等内容。标准实施以来,共开展17场专业培训,指导粤港澳三地超90家托育机构、托儿所、育婴园、幼儿学校依据标准进行管理流程优化和服务质量升级,培训托育和早期发展指导从业人才累计2550人次,服务粤港澳三地5000多个家庭,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服务满意度实现整体提升。

案例四:“湾区标准”为大湾区居民健康生活“医路领航”

粤港澳大湾区在医疗领域积极创新协作,通过制定“湾区标准”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在眼健康服务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助力健康湾区建设。

成果一:为服务湾区居民眼健康,进一步提高眼病诊疗效率,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32家粤港澳三地单位共同研制《基于5G技术的眼科智能医联网平台建设规范》等2项“湾区标准”。依托标准首创5G智能眼科巡诊车,搭载多样化眼科诊疗设备,实现14种常见眼病筛诊,筛诊准确率99%以上,效率提高10.2倍,为粤港澳三地眼病患者提供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当前,巡诊车已经走出湾区,服务了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的108个城乡地区15万人次,筛出白内障、青光眼等致盲眼病10万例。

成果二:粤港澳三地共同制定了《肾脏病理数据集》《岭南地区慢性肾脏病中医健康膳食指南》2项标准。依托《肾脏病理数据集》积累了超49万肾活检病理数据,构建了慢性肾病进展预测模型(KFRE+CS模型),为全国31个省市区、1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了肾脏病理诊断服务,支撑超57万例肾活检病理诊断,助力医疗机构精准预测疾病、评价治疗反应及预后,显著提升了肾脏病的预测准确性。《岭南地区慢性肾脏病中医健康膳食指南》针对岭南地区饮食特色,指导医护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的肾功能、营养状况及中医证候等因素,结合患者体重、年龄、饮食史、合并疾病及应激状况,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导。目前已推动29家粤港澳医疗机构常态化实施该标准,年度服务患者总量突破25万人次,且每年保持25%的增长率。

案例五:“湾区标准”赋能智能生活产业协同创新

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力,共同携手研制《家用和类似用途扫地机器人智能分级评价规范》与《智能坐便器坐圈》2项智能家居类“湾区标准”,有力推动智能家居设备质量迈向新高度、功能实现新突破,全方位优化智能生活体验。

成果一: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粤港澳三地11家机构共同研制《家用和类似用途扫地机器人智能分级评价规范》,对扫地机器人的智能行走、清洁、导航、交互等关键性能指标设计分级检测与评价方法,为扫地机器人智能分级评价提供了标准依据。自纳入“湾区标准”清单以来,该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逐步提升,标准实施单位覆盖香港、澳门、北京、广东、江苏等多地,推动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等18家头部企业依据标准生产制造23个型号的扫拖机器人,赋能智能家居提质增效双增长。此外,深圳市消委会联合福田区消委会依据该标准测评15款样品,阅读量超4000次,转发近400次,有效提升了消费者对标准的认知。广东卫视《生活大数据》栏目依据标准试验,科普选购知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选择智能家居产品。

成果二: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粤港澳三地13家机构共同研制《智能坐便器坐圈》,针对智能坐便器坐圈的清洗效率、坐圈加热温度等关键性能,创新研制出科学先进的清洁效率测试方法、模拟污物配置方法等并制定关键性能要求限值。京东电商平台采信本标准为平台认证质量标准,开展产品品质认证推优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选购指南。此外,该标准的关键测试方法已被纳入IEC 62947《智能坐便器性能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助力湾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案例六:“湾区标准”守护,让居民乘梯更安心

电梯作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电梯数量庞大、普及率高,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粤港澳三地携手制定了电梯风险评价“湾区标准”,通过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提前发现并修复潜在问题,有效降低电梯安全隐患,为居民乘梯安全保驾护航。

成果:《在用电梯风险评价规范:曳引驱动电梯》“湾区标准”从使用管理、维护保养、设备本体及配套三大核心领域出发,共包含12大类、160小类的风险评价指标,通过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查找安全隐患、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从伤害的严重程度、发生的概率等级、失效被探测的难易程度三个维度,判定风险等级、计算整机安全状况等级及风险降低措施。截至目前,依据该标准已累计为粤港澳大湾区700余家单位开展电梯风险评价,为约1600台电梯出具风险评价报告,识别出风险隐患超1.4万项。同时,香港机电工程署与香港职业训练局依据该标准联合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推动电梯风险评估在香港的应用。通过标准化的风险评估工作,全面识别电梯潜在的安全隐患,有力地保障了电梯的运行安全,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为大湾区居民打造坚实可靠的乘梯环境。

案例七:“湾区标准”引领低烟无卤电缆革新,护航绿色基建

随着全球能源系统转型和“双碳”战略的推进,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对特种电缆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低烟无卤电缆应运而生,成为满足大湾区清洁能源领域需求的关键产品。

成果: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牵头粤港澳三地单位研制了对标国际先进无卤低烟产品的“湾区标准”,包括《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无卤聚烯烃绝缘电缆 第1部分:一般要求》等3项重要标准,规范了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无卤聚烯烃绝缘电缆的技术指标要求及试验方法等内容,为低烟无卤电缆的质量和性能构筑起了坚实的质量屏障。标准推动无卤电缆技术在城际轨道交通、光伏发电、5G通讯、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在城际轨道交通领域,广深港高铁采用该标准电缆后,可延长隧道火灾逃生时间至40分钟以上;在光伏发电领域,应用该标准电缆的系统,可降低电站线损率至1.2%以下,较传统电缆提升28%能效。此外,该系列标准在海南自贸区的重大项目以及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得以广泛应用,实现了高质量低烟无卤电缆产品的标准化输出,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产品联通世界,走向全球。

案例八:“湾区标准”破解跨境信用互认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经贸活动频繁、人员往来密切,商业贸易、金融信贷和公共服务等对跨境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跨境信用服务创新和标准互认,满足粤港澳三地对跨境信用共享互认的需求,成为大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成果一:在跨境信用数据互认方面,广州市南沙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联合15家机构瞄准跨境领域基础信用需求,构建粤港澳三地共认的违规信息认定指标体系,形成《粤港澳企业违规信息认定规范》“湾区标准”,科学判断粤港澳三地企业诚信合规情况,以统一标识作为跨境信用互认载体,实现在企业信用数据不跨境流动前提下,以信用标识代替企业信用报告实现跨境流转,有效突破三地间不同信用服务应用局限,满足跨境贸易、信用融资和公共服务等防范跨境信用风险需求。标准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累计59家机构依据该标准参与信用评定,其中57家成功获得信用标识和证书。信用标识互认实施后,信誉判断依据更直观可靠,商贸合作洽谈周期平均缩短20%—30%,合作达成效率显著提升。

成果二:为实现粤港澳三地信用评级有效兼容,由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大湾区办)提出,广东省信用协会联合25家粤港澳机构制定《企业信用评级业务规范》“湾区标准”,解决粤港澳三地企业信用报告不统一、信用产品和服务流通不畅等难点,为港澳银行机构向内地市场推出细分领域的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可靠的信用依据。标准发布后,起草单位依据标准制定跨境融资优质企业评价细则,通过公开征集、严格遴选、实地调研与综合评估等环节,创新建立融资需求企业信用数据库。标准实施以来,科恒实业等3家企业先后通过跨境信用评级互认获得大丰等澳门银行机构3.8亿元综合授信,实现企业信用评级互认先例。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该标准在电子商务、老字号传承、协会会员信用评价等领域应用,有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信用要素有序流动,深化“信用+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为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提供信用支撑。

案例九:粤港澳一证通三地,合力构筑“人才湾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人才作为核心要素的流动与协同发展愈发关键。然而,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规范、习惯、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给三地的合作协商、职场沟通以及人才流通带来了诸多挑战。

成果: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联合粤港澳16家权威机构共同制定了《职场有效沟通能力培训规范》“湾区标准”,通过构建专业科学、精准高效的培训与评定体系,创新探索出“标准+认证”的实施路径,助力全方位培育高素质人才。借助三地权威协会的联合认证,从多维度保障培训质量与人才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人才的专业性与竞争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范例。该标准先后在澳门、香港召开发布会,吸引了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澳门经济及科技发展局、香港中联办东九龙工作部、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等各界领导嘉宾近180人参加会议。截至2025年4月,依据该标准已推动近600名学员获得粤港澳三地互认的能力认定证书,培养出一批精通粤港澳三地职场有效沟通技能的高素质湾区人才,助推三地青年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促进了三地人才的高效流通与深度互融互通。

案例十:全球数源共建驱动跨境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

全球数源作为一套多边协议规则体系,是粤港澳共建共享的价值传递载体,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融合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数源中心于2024年正式纳入全国首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城市试点项目,围绕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利用,重点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创新实践。

成果:《全球数源体系共建方 通则》《全球数源体系 服务通则》等6项系列“湾区标准”,从全球数源共建方、服务分类与要求、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公共技术组件、标识管理和协同应用搭建等方面进行规范,致力于跨越粤港澳三地体制差异,实现数据要素在大湾区高效有序流通、共治共用。全球数源中心数据规则已纳入广东省地方性法规《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及广州市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据条例》,是政府治理数字化和法制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样本。截至2025年4月,全球累计约1.6万家企业(包含540家代表性港澳企业)参与数源共建,涉及的商品品牌超9千个,发布数据6亿多条,赋码约1.12亿个,有效推动市场主体在合规流通使用中激活数据价值。此外,基于全球数源规则标准,探索可信数字身份在跨境金融中创新应用,上线“全域签”协同产品,便利内地学生赴港求学线上申请开立金融账户,实现粤港两地跨境数字身份互认。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张菲菲

通讯员 粤市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