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不可挡的消费“新赛道”②|烟火市集“摆”出幸福感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5-02 11:42:00

早高峰,轨道市集的手工面包摊位前排起长队;周末午后,熊婆婆的花园,年轻人蹲在“花花世界”拍照打卡;霓虹初上,民心佳园夜市的酸辣粉香气四溢……

夜幕下,南滨路夜市欣欣向荣,充满人间烟火气。通讯员 龚超 摄

一个个充满生活质感的场景,构成重庆消费提振的微观切面。

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城市,重庆正以“集市经济”为支点,撬动全域消费新场景,在市井烟火与品质升级间架起共振桥梁。

01

从“流量狂欢”到“共生生态”的治理进化

3月中旬,在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2号出站口,多了一条“食光漫巷”集市。40多家小吃商铺,将百米长的道路装点得烟火气十足,中间摆着整齐划一的桌椅供食客使用。

下午五点半,阿鹏的美式汉堡摊位已经散发出牛排的焦香,吸引不少食客驻足。“我们第一家店在民心佳园夜市,这是第二家,下班的人出了地铁口就能看到,所以生意还挺红火的。”这个“00后”小伙子已经和朋友合伙开了两家汉堡店。

事实上,从民心佳园走出来的不止阿鹏一个,经营“可歆车轮饼”摊位的小孙夫妇,是最早一批进驻民心佳园夜市的摊主,2023年,经历了民心佳园夜市的爆火,他们萌生出开分店的打算。

于是,在“食光漫巷”招商阶段,夫妻俩报了名,租下了靠近中间位置的一个摊位,“当时想租的人非常多,因为这里位置要好一些。”老板小孙表示。

夜幕降临,“食光漫巷”集市陆续迎来食客。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 摄

不过,与阿鹏不同的是,小孙夫妇原本就是民心佳园住户,夜市不仅是谋生的场所,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开始,夜市比较杂乱,摆摊也大多是小区的居民,后来,民心佳园夜市火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一下子多了起来,人气相当旺。”小孙说,经过整改之后的夜市如今焕然一新,游客的体验更好了。

民心佳园夜市的变迁,堪称重庆夜市治理的“教科书级样本”:规范道路两侧摊点,引导摊户合理摆摊、有序经营,实现“限流归位”;安装电缆、插座等,满足摊户用电用水等需求;加强保洁和垃圾清运力量,确保现场干净、整洁、有序;规划增加停车位,解决游客停车需求。

“之前来过一次,那时候人还没有这么多,现在这里附近都是美食,只要天气好都会跟朋友在这里约饭约宵夜。”大学生杨柳指着周边连片的美食街区说道。

这个曾因“万人空巷”登上热搜的网红夜市,正创造出社区经济与外来食客共生的独特平衡。

在北滨路鎏嘉码头,另一场关于夜市经济的创新实践正悄然上演。

鎏嘉码头小熊集市自2021年诞生以来,已发展成为重庆夜经济的标杆样本,“后备厢集市+主题场景”的复合模式,为城市消费注入了年轻活力。

暮色降临,百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后备厢摊位沿着江岸依次排开,摊主们将私家车改造为移动商铺,霓虹灯带与创意招牌交织成光影长廊。

“95后”摊主胡峰的泰式舂鸡爪摊前总是挤满食客,凭借秘制酱料和社交平台引流,日均收入稳定在2000元左右;“00”后大学生肖圆的原创手作铺,将钩织花束与重庆元素结合,周末单日营收可达1500元,成为小红书热门打卡点。

一面是灯火璀璨的滨江夜景,一面是趣味十足的集市现场,这一刻,山城夜晚的美好极尽演绎。

不论是以在地生活为肌理的社区夜市,还是以潮流创变为基因的江滩集市,本质都是城市在 “民生底盘”上搭建的“创新舞台”——

前者扎根烟火日常,后者激活年轻势能,共同构成夜间经济“接地气而不失潮气,聚人气更聚财气”的治理辩证法。

02

从城市到乡村的“毛细血管”式消费创新

清晨7点的轨道交通2号线谢家湾站,12个早餐摊位组成的“轨道市集”准时营业。不少商家打出“现烤面包10元3个”“手工制作”等宣传语,正值早高峰,车站人流量很大,但是一切都井然有序。

“一个肉松面包,一盒纯牛奶,上班路上搞定早餐。”上班族刘先生的消费习惯,折射出重庆“交通+消费”的创新智慧。

重庆北站南广场站“轨道市集”。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洋 摄

“在重庆,轨道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开设轨道市集的初衷就是想在轨道站中加入‘烟火气’,为市民提供便利。”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经管中心副主任吴韬表示,目前,重庆轨道集团共在10个车站设置了100多个轨道市集摊位。

依托日均超400万客运量,鲜花、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越来越多的新业态加入,轨道市集成为串联工作、生活、社交的城市动脉,也成为利用城市碎片空间创造消费新场景的多元载体。

这背后,是一场商家和顾客的双向奔赴。

“以前都是在小区门口摆摊,收入不稳定。现在利用轨道站的通勤人流,自己制作的手工面包供不应求。”重庆轨道交通谢家湾站棋棋面包摊主小静说。

“这里是我上下班路上的必经之地,从前都是匆匆路过,现在我习惯下班顺手在这里买份简餐,再买一束鲜花,给自己疲惫的生活加点‘小确幸’。”小周是个浪漫的女孩,轨道市集的出现,点亮了她对生活的期待。

城市的另一边,乡村集市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集市”定义。

听田园音乐会,体验书法、雕刻,田坎上赏民俗表演……每年,璧山区七塘镇的乡村艺术集市都有新花样,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不变的是,每当集市上新,周边百姓将自家土特产摆上集市售卖,农货变“网红”,销路更宽广。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七塘镇蓬勃发展态势的有力见证,2025年一季度,七塘镇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农文旅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

在增收致富与美好生活之间,乡村集市成为通往乡村振兴的幸福桥梁。

美心红酒小镇“四季风物”主题集市。景区供图

位于涪陵区的美心红酒小镇,以二十四节气为文化脉络的“四季风物”主题集市是游客打卡的好去处。继春季以风筝装扮为主题的“春风集市”引发打卡热潮后,五一期间又推出“立夏集市”,将融合立夏传统习俗活动,塑造文旅集市消费的新范式。

“自‘四季风物集市’常态化运营以来,日均客流量稳定在1.2万人次,周末峰值突破2万人次,其中年轻客群占比达65%,家庭客群停留时长延长至4.2小时,已成为景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之一。”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隆荆竹乡市集、南川福寿镇旅游专线市集……随着乡村集市愈发火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村去感受人间烟火气,也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文旅产业升级,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从轨道缝隙到乡土田野,特色集市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激活着每一寸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中“小而美”的消费增长点。

特色集市成为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毅 摄

03

从“植物买卖”到“治愈经济”的代际更迭

逛花市买鲜花,已然成为当代人治愈自我的方式。

走进宏帆望海花都,一株株花树、一面面花墙、一片片花海,各类应季花卉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在这个重庆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内,95后白领陈小姐正在跟着花艺师学习“苔藓微景观”制作。“我是跟着小红书推荐来的,女孩子都对鲜花没有抵抗力吧,旁边还有一块大草坪和小公园,非常适合周末春游,拍照打卡。”陈小姐说,“花花世界”里,生活能够还原为简单纯粹的本真。

这个曾经以批发为主的花鸟市场,如今已经成为年轻人为自己“充电”的圣地。大众点评平台上评分高达4.9,上榜江北区景点好评榜,近2000条评论印证着这种转变:

“这里不仅是买花圣地,更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集吃喝玩游购为一体的一站式体验空间。”“你不仅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还能体验露营、下午茶、儿童游乐场和各种小动物。”

熊婆婆的花园中的“花花世界”。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 摄

另一边,熊婆婆的花园里,宠物、花鸟、咖啡、摄影、美术馆、中古店、儿童乐园、小吃集市、精酿派对、乐队表演……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百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网友“JessicaXtt”是熊婆婆的花园的忠实粉丝,正如她所说:“快乐的中年生活已离不开每日摆弄花草。”

每个周末,她都会到这儿遛娃,自己慢慢在一间又一间的植物店铺里来回穿梭,孩子则逗鸟看猫在花园里跑一跑,各得其乐。逛累了就在集市吃喝一通,轻松度过大半日,晚上回家也不用再做饭了。

美团数据显示,近年来,重庆“花鸟市场+体验”关键词搜索量持续增长,带动宠物用品、园艺工具等关联消费。这种从“买卖交易”到“生活方式”的进化,暗合着消费升级的深层逻辑。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调查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

“焦绿香蕉”“动感光菠”“放青松”等创意绿植成为年轻人的“上班搭子”,是他们在快节奏职场中找到另一种情绪发泄方式。与此同时,宠物“家人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85.24%受访者在宠物身上花过钱,预计2025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将达到8114亿元,成为消费新蓝海。

当植物与萌宠成为“治愈系”消费载体,传统市场便蜕变为承载情感价值的社交空间。

暮色中的山城,各集市的灯火渐次亮起:民心佳园的便民服务车开始供应夜宵,轨道市集的晚高峰摊位摆上重庆小面,熊婆婆的花园亮起暖黄的地灯。

正如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系主任李然所说,“集市经济,这一最传统且历史悠久的经济形态,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重庆关于“集市”的搜索量同比激增,增幅高达120%。这背后,是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在规范与活力间找到平衡点,让“人间烟火”既能温暖市井生活,也能成为消费升级的助推器。

当每个集市摊位都成为城市消费的微单元,汇聚起来的,便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磅礴力量。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