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曾向DeepSeek发问,“我觉得文学要进入一个像屈原时代的混沌状态,分为署名的文学——人的文学、不署名的文学——即AI的文学,你同意吗?”
DeepSeek是这么回答的:“将AI文学与人类文学的并存,类比于屈原时代的前后分野,确实触及了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人类文学史本就呈现混沌秩序的螺旋演进,AI文学的兴起,本质上是以数字时代的集体智慧重启了新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不是倒退,而是文学信号在更高维度上的跃迁。”
第十六届“青春回眸”诗会近日在四川广安武胜举办,活动期间,在“AI时代,如何守住诗歌的本心”主题座谈会上,李少君说:“文学的署名是从屈原开始的,屈原的创作主体性很强,无法被集体智慧所掩盖。在AI时代,你要成了屈原,它就拿你没办法;但如果你写的是一种比较公共化的文字,你可能还写不过AI,甚至会被它掩盖。”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认为,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有一个致命缺陷——所有输入的文字化的材料,其实是对文字的再加工,它不可能获得人类的经历和情感,获得的只是文字加工后的经历。这也就是诗人曹宇翔所说的,AI不能代替每个具体的人的生活,所以无法写出独一无二的、新鲜的、对于他人来说陌生化的东西——它只能写出“投喂”给它的东西。
诗人与AI,不是简单的下指令的委托关系,而可以是一种深度合作关系。在诗人张建华看来,合作过程也包括了建立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独特表达方式,“AI是一个工具,而不是对手”。诗人高金光总结了自己使用AI的3条规则:不可轻视,不必依赖,不妨使用。
诗人李元胜认为,诗歌有本心,AI没有本心,它是以“无”和人的“有”进行对抗。即便经过非常好的训练的诗人,也需要一定机缘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好的诗歌永远是一种偶然性。
诗人曹东则认为,无论AI能否超越人类,都不能取代人类的表达欲望,“人为什么写诗?被一个地方感动,被一个人感动,诗的本质就是要回归你的心”。AI时代,诗人要回到现场、回到自己、回到活生生的行动链接和关系中,写出一首“有心跳”的诗。
在算法时代,问AI一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答案。“唐代诗人贾岛反复推敲诗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受人尊重、使我们记住的,恰是这种独一无二的诗的品格和他对梦想的追求。”诗人达夫说。
“青春回眸”诗会由《诗刊》社自2010年创办,与“青春诗会”相对应,每年邀请15位曾经参加过“青春诗会”或当下诗坛较为活跃的诗人参会。本次活动期间,诗人们还走访了“蜀中一绝”宝箴塞、沿口古镇、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等进行采风创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